在B2B销售过程中,获取C级(CEO、CMO、CIO等)高管的联系方式本就不易,而更大的挑战在于:当他们没有及时回应或表现冷淡时,我们该如何应对? 是放弃?还是继续骚扰?其实,很多“冷淡的线索”只是时机未到,策略未对,而不是完全没有希望。今天我就结合自己的经验,谈谈如何一步步将冷淡的高管线索“升温”,逐步走向成交。
一、冷淡不等于拒绝:先判断对方“冷”的原因
很多销售或市场人员在遇到C级联系人不回邮件、不回消息、甚至已读不回时,第一反应是“对方没兴趣”。但事实上,C级高管冷淡的原因有很多,并非都是因为产品不需要,常见原因包括:
时间不对:刚开完高层会议、正在出差、正面临预算封锁等;
内容不打动人:邮件太长、太“卖”、没有核心价值主张;
渠道错了:不是所有人都喜欢通过邮件回复,有些人偏好LinkedIn,有些人根本不看冷邮件;
缺乏信任:你是谁?你的公司是否靠谱?为什么我要 C级联系人列表 浪费时间了解你?
因此,判断“冷”的类型是第一步。很多线索,其实只需要一个调整或等待时机就可能“复活”。我的建议是,在接触之后的第一周,不要频繁跟进,而是保持观察和内容铺垫,为后续“升温”做准备。
二、升温策略:内容 + 节奏 + 多触点协同推进
想让高管线索升温,不能靠“狂轰滥炸”的邮件和电话,而是要讲究方法,特别是在2025年这个“信息爆炸+注意力稀缺”的时代。以下是我实战中验证有效的三种策略:
1. 内容先行:持续传递“有价值”而非“有压力”的信息
C级高管不缺信息,他们缺的是能快速解决他们问题的洞察。所以,与其说服他们,不如启发他们。你可以考虑定期发送:
行业趋势简报(特别是他们所在领域的变化、机会);
同类型企业的成功案例(不要太销售,注重数据和场景);
你个人对行业的观察、评论(建立你自己的专业人设);
关键是:不要每次都加“是否有时间了解下我们的产品?”这样的尾巴。你不是在催,而是在培养。
2. 节奏设计:避免“跟进式打扰”,改为“共识式跟进”
传统冷邮件或电话喜欢用“我想确认您是否有兴趣”“我再提醒一下上次的内容”等方式,其实在C级高管看来,这是一种打扰。相反,可以用“我看到最近贵公司有新的战略动作,分享一个相关的案例给您参考”或“最近和一位同类型客户探讨了XXX,想看看您是否也有类似挑战?”这样的方式进入。
节奏上,建议采用**“3-7-14-30”模型**:第3天一次非打扰式提醒,第7天通过新角度跟进,第14天发送新内容或观点,第30天判断是否暂时归档。这样既保持活跃,又不会显得焦虑。
3. 多触点策略:同步运用LinkedIn、Email、内容营销
单靠冷邮件很难建立信任,尤其是面对高管。我的经验是:
先在LinkedIn加好友,并点赞、评论对方发表的内容;
之后再通过Email介绍自己,会提高打开率;
同时在公司公众号或Medium写一些“非硬广”的文章,让高管能在别的场景“偶遇你”;
甚至可以考虑通过第三方中介、行业峰会等渠道间接影响或建立联系。
多渠道、低干扰、高价值,这是升温的核心。
三、建立“升温池”:系统化运营而非临时抱佛脚
真正高效的C级线索运营,不是一锤子买卖,而是要建立一个“升温池”,即将冷淡但潜力大的线索集中管理,并持续投放内容和跟进。
你可以:
使用CRM或Notion记录每一个C级线索的互动历史、内容偏好、行为反应;
用营销自动化工具(如Mailchimp、HubSpot)定期发送高管专属简报;
每季度设定一次“高管线索再激活周”,更新素材和角度,集中推送;
给内容分级,规划短期触达、长期培养不同的策略。
特别建议设置**“沉默不等于放弃”的标签系统**,比如:
沉默但阅读过邮件:继续低频跟进;
已读但无点击:更换标题或内容切入点;
拒绝但委婉:半年后再次激活。
**升温的本质,是节奏与节制的艺术。**你不是要“撬开”C级客户的时间,而是要“等待”他们刚好需要你,并让他们在那个时刻想起你。
写在最后
冷淡的C级联系人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我们太快放弃或用错方式死缠烂打。通过有策略地提供价值内容、多触点建立信任、系统化地持续跟进,你完全可以让那些最初看似“无回应”的高管线索变得温热,甚至转化为高质量客户。
我自己就有好几个“从沉默到成交”的案例,最长的一个持续了8个月。最后对方说:“你是我见过最坚持但不烦人的销售。”
这就是升温的意义。